聚焦!“三个洪湖”再登党报头版头条!字数多达5500字……
| 招商动态 |2017-06-19
6月17日,
《荆州日报》头版,
以《扬“三个洪湖”之帆 行跨越发展之路》为主题,
长篇报道了“三个洪湖”建设,
文章字数多达5500字。
下面是报纸截图:
赶紧让我们一起看看原文吧!
扬“三个洪湖”之帆 行跨越发展之路
“要着力打造红色洪湖、绿色洪湖、金色洪湖。”5月10日至11日,荆州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智来到洪湖市调研。这也是杨智在当选荆州市委书记后的县市区调研首站。
深思熟虑,殷殷期盼。这是针对洪湖市经济、社会发展现状,因地制宜开出的药方。
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——洪湖首先是“红色”的,必须是“绿色”的,还要是“金色”的。
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——95万水乡儿女正站在新起点上,不忘初心,以坚定的决心走上了建设“三个洪湖”的发展之路。
红色洪湖:在传承和弘扬中筑根基
洪湖市城区,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。作为全国十大陵园之一的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,占地面积40公顷,从建成之初就被赋予了浓郁的“红色”。每逢清明节、烈士纪念日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,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群众就排起了长龙。
洪湖市瞿家湾镇,瞿家湾老街。
作为曾经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,多少年风吹雨打,老街里的陈设一样没少,义务讲解员瞿兆利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了如指掌,如数家珍。
像这样的红色资源,洪湖市还有很多。洪湖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、传承和弘扬,打响红色文化的名片和品牌,有着天然的优势,值得花大力气、下大功夫,充分挖掘其中的政治价值、教育价值、品牌价值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
2016年11月7日,刚上任两天的洪湖市委书记张远梅带领洪湖“四大家”领导冒雨来到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她说,这次参观重温革命历史,对自己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深刻教育,是一次党性的洗礼和锤炼,使自己深感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。在洪湖跨越发展的今天,洪湖各级干部要传承革命先辈的遗志,充分发扬洪湖精神,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,努力开创洪湖良好发展的新局面。
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灵魂,从本质上说,红色文化就是一种精神。八十多年前,一位叫路易艾黎的国际友人来到洪湖,在目睹了洪湖军民面对洪灾抗险救灾、生产自救的场景之后,他深受震撼,并总结出了“艰苦奋斗、百折不挠、勇往直前、战胜每一个困难”的“洪湖精神”。
当年,在“洪湖精神”指引下,英雄的洪湖儿女,慷慨赴死,血染大湖,用生命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。
今天,“洪湖精神”在这片热土上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,激发干部群众奋发向前。
万众一心、不胜不休——在去年迎战’98+洪水的战斗中,洪湖人民取得了决战决胜。
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——2016年12月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正式成立,打破行政区划界限,合作共建、利益共享的“飞地经济”合作模式落子洪湖。
无私奉献、一心为民——2017年3月,洪湖湿地新一轮拆围完成,实现“人放天养”,洪湖在“长江大保护”中迈出强有力步伐。
……
精神境界决定事业格局。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思想和精神的滋养,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创造力。
如今的洪湖,所有新党员必须到湘鄂西革命历史纪念馆宣誓,各级党员干部要经常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洪湖市委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“洪湖精神”学习践行活动,让党旗在洪湖水乡高高飘扬。
同时,洪湖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“三比三促三争创”主题实践活动,通过比学习、比作风、比业绩,促素质、促担当、促发展,争创十佳优胜单位、争创十佳实绩突出先进个人、争创十佳农村党组织书记。
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洪湖精神。洪湖上下,正弥漫着一股比学赶超、大干快进的良好氛围,党员干部队伍精神、士气、能力、作风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。
有不少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,“三比三促三争创”活动中,大家暗自较劲,随时有可能因工作不力被通报批评,甚至公开检讨。
心中有了信仰,脚下才有力量。
“周六基本不休息,周日休息不保证”如今已成为新一届洪湖常委班子的真实写照,这当中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。
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。“洪湖精神”不仅属于历史,而且属于现在、属于未来。
当前,洪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跨越发展的目标。但是,新长征路上还要过许多“雪山草地”,还要闯许多“雄关天险”。实现“赶超梦”,需要洪湖干部群众上下一心,高擎“洪湖精神”火炬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
绿色洪湖:在保护和恢复中思未来
洪湖湿地,碧波荡漾,湖鸟纷飞。
作为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蓄水库、荆楚大地重要的生态屏障,如今已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。
洪湖市曹市镇,向红村。
作为首批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,新颜河贯穿向红村全境,河渠两岸的100棵樟树和桂花,920株垂柳,800株茶花,另加境内施港闸沟两岸栽种的100棵樟树,200棵垂柳,400株紫玉兰,错落有致,让人流连忘返。
洪湖市老湾回族乡,珂里湾村。
作为洪湖市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,以“梦里老家,水乡珂里”为核心理念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正在打造中。驳岸、水巷、拱桥……构成了水乡古镇独有的苍老和神秘。船轻摇桨橹,在河面上泛起碧玉一般的水花,嘎吱声消失在岁月的涟漪中。
……
毫无疑问,现在的洪湖走上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然而,曾经的洪湖市由于受认知观念局限,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,一度破坏了洪湖生态,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生态与环境问题。
“天不言而四时行,地不语而百物生。”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,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这是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。
转变经济发展理念,时不我待。
“牢固树立‘绿水青山’就是‘金山银山’的理念,扎实推进‘绿满洪湖’行动,让‘天蓝水绿’成为洪湖永远的名片。”2016年12月5日,洪湖市第八次党代会上,张远梅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。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理念是实践的指南。2016年以来,洪湖市强势推进打击长江岸线“三非”(非法排污、非法码头、非法采砂)清江行动,做到135公里长江岸线无盲区,无死角,30处非法码头全部取缔,查处非法采砂船50艘,拆除非法采砂机具92台套,行政拘留67人。同时,大力整治长江白鳍豚保护区人类活动点,江滩整治有序实施。
“洪湖是湖北的洪湖,也是中国的洪湖,更是世界的洪湖,作为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,保护洪湖责任重大。”洪湖市市长沈先武说,不管政府多困难,我们责无旁贷。
2016年10月,洪湖拆围战役再次打响。在前两次拆围的基础上,此次目标为:洪湖围网一亩不留,渔民全部上岸。
2017年3月,洪湖境内十余万亩大湖围网被永久性拆除,1997户渔民成功转型上岸,得到政府妥善安置。
目前,洪湖已经恢复了碧波万顷的美丽景象。下一步,洪湖将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国家级现代渔业示范区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建立以生态经济为显著特点的‘洪湖生态经济区’,洪湖生态建设将持续健康发展。
与此同时,洪湖市严格落实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的环境问题:珍珠养殖坚决取缔,面源污染彻底清除,秸秆焚烧令行禁止,黏土砖窑全部关停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2017年4月,洪湖市召开2017年度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,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全面推进洪湖美丽乡村建设。“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让乡村留住绿水青山,守住乡韵乡愁,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。”在大会上,张远梅深情地说。
而在此之前的3月17日至3月20日,张远梅率洪湖市党政代表团先后到江苏省南京江宁区、浙江省安吉县、安徽省巢湖市,参观学习三地“美丽乡村”建设。
如何让洪湖“更绿”?答案写在人民和政府的行动中。
近年来,洪湖市以“绿满荆楚”行动为抓手,大力开展通道绿化,洲滩绿化,推行“林水结合”模式,发动群众在鱼池边、沟渠旁,房前屋后植绿护绿。一批“成长林”“巾帼林”“劳模林”扎根水乡大地。五年来,洪湖新增造林面积26.3万亩。
未来三年,洪湖市每年的城市建设投入将超过10亿元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运营,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、中心城区“一河两岸”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实施,中心城区三个“城市客厅”即将建成。
如今,洪湖市已形成政府、企业、百姓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。这股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,一定会让洪湖大地天更蓝、水更清。
金色洪湖:在转型和创新中谋发展
洪湖市东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。
8日,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车间内,玻璃自动化生产线像流水一般,传送机械不停运转,整片的玻璃在流动。“去年,投资8.6亿元年产32万吨节能环保新材料玻璃生产线投产,生产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今年4月,长利玻璃洪湖工业园二期开工建设,投资12亿多元,计划按照一窑两线布置,此项技术,属于世界领先水平。”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金祥介绍。
2008年,汉洪高速通车。几乎是一夜之间,新滩俨然成为武汉经开区的后花园。此前由一条东荆河隔断的洪湖与武汉的格局,被一朝打破。
面对区位优势的变化,荆州市委、市政府,洪湖市委、市政府开始思考,如何突破洪湖区位短板,跳跃式战略布局新滩。
2012年1月14日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洪湖市签订了合作共建新滩新区的协议,规划将新滩打造成武汉“产业转移的承接地,以城带乡的示范区”。此后,随着
